“我在过去五年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行业的典型企业,坦率地说,没有一条生产线是不可以用机器替代的。” 7月18日,在2015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上,工业与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做了题为“智能制造:机遇和挑战”的主旨演讲,提醒作为制造大国、大而不强的中国政府、企业和学界要共同研究、探索,有利于智能制造发展的制度基础是什么,理性应对,把握智能制造的发展机遇。

杨学山在报告中分析了智能制造的发展本质,如何从全局层面把握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理性应对,抓住智能制造的发展机遇。他认为,中国的制造业是从非常原始的状态跨越到智能制造这个新领域的。但近几十年的自动化进程已为企业走向智能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正在从局部走向全局,为智能制造打下了十分清晰的技术路径。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相结合,变成今后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新的技术体系,这场变革是历史的变革,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杨学山说,未来,产品中的很大部分将变成数字化的产品。有数字化、带IT技术的产品,和原来的静态产品相比,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有了本质的不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正在从附加价值高、劳动环境恶劣和强度大、精确度要求高的领域,走向更加广泛的机器换人。制造方式变了,产品变了,服务的方式变了,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里从领导到员工的角色都会发生变化。在网络、技术、需求的支撑下,新的制造模式已经产生,制造业、服务业的边界已经完全可以打破。甚至农业产品也将是被“制造”出来而不是种出来的。经济域的业态划分,将随之产生动态的变化。对中国这样的制造大国来说,一定要认真梳理各个行业的基础技术,政府、企业、学界要共同研究、共同探索有利于智能制造发展的制度基础是什么,究竟什么该变化,变化的方向是什么,由谁来实施,落实为真正可操作的路径,并分解到具体的行业、具体的产品、具体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路径前进。

今年是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成立十周年,该会与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2015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主题为“新常态?新机遇?新挑战”。论坛邀请到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拥有丰富经验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们围绕论坛主题,深入交流思想,充分凝聚共识,努力回答当前时代提出的新课题,也为世界提供更多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中国智慧。

论坛开幕当日,还启动了由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和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联合开展的《改变世界: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项目。该项目计划用3-4年的时间,对中国工商界约50位杰出企业家、管理者进行深入的访谈,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发展实践凝练和总结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成立于2005年9月,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用自己的稿费作为原始基金发起成立的中国管理学界第一个奖励基金会。以“管理学理论符合中国国情,并密切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我国管理学长远发展”为宗旨,基金会在十年间逐步发展壮大,设立的奖项已成为中国管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奖项,得到了该领域专家学者及管理实践者的广泛认可。本次论坛是基金会成立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一,而预计在今年10月举办的基金会颁奖典礼,则将是系列活动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