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升级关口的中国制造,让国际观察人士看法不一,有时甚至显得分裂。

  有人认为,随着成本迅速增加,中国制造面临几乎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低端制造业有向成本更低廉的东南亚等地分流的趋势;另一方面,高端制造业也是欧美国家不愿意放弃的蛋糕,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战略,德国则在向工业4.0迈进。

  但这显然也不是所有观察人士的看法。咨询行业领军者麦肯锡董事戈登·奥尔盘点中国在2015年可能发生的变化时说,随着创新能力的增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印象正在改变。“这个月去印度的时候,我看到了转折点。人们不再抱怨中国工业产品质量低劣,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于中国产品相当高的质量给予赞赏。”

  奥尔说,中国有数以百计的中型工业企业在走德国中小企业的路子,向美国财富1000强企业发起挑战。从生物技术、医药、消费电子产品,到无人机、通讯设备……“真正怀抱成为全球领军者的理想”。

  这两种看法并不矛盾。整体而言,中国制造正是处在一个中档的位置。一方面,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几乎所有产品领域都不难找到质量至少还算过得去的中国品牌;但另一方面,除了少数之外,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品牌认知度仍低。

正如我们看到中国部分消费者赴日本抢购电饭煲和智能马桶盖的同时,也无法否认中国本土市场大量的电饭煲已具备相当的质量美誉度和可靠性。根据评估,我国有200多种工业品质量居世界首位。就电饭煲而言,只要要求不是太高,值得推荐。

  可挑战也来自这个“只要要求不是太高”。在当今时代,全球经济在发展,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具有高端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群体越来越大。除了发达市场的消费者,新兴市场消费者也开始加速分化,层次越来越丰富,其中一部分消费者也进入高端消费群体。

  尤其是在中国,一方面是普通人越来越注重性价比;另一方面则是一个分化出的高端消费群体迅速形成。北上广一线城市的人均收入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准,他们的消费理念也迅速提升,除了够耐用,越来越多的人也在追求产品舒适度:运动鞋和服装的设计越来越多地要求人体工学或透气舒爽散热技术的嵌入;电饭煲希望能够不但耐用,煮出的米饭也更可口;手机的握感更加舒适,设计更时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注重产品生产企业的环保和给员工的待遇是否符合人道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