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全球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但2018年受宏观大环境影响,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速下行明显,据GGII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38.4万台,同比增长1%,虽然销量创历史新高,但增速较往年下降明显。

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虽然机器人整体增速下降,协作机器人的销量和增速却持续上涨。从2014到2018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售年均复合增速为58%,预计到2021年,全球协作机器人销量将达6.0万台,市场规模将突破96亿元。

从协作机器人的企业分布来看,国际工业机器人企业属于早期开拓者,自2008年UR公司推出协作式机器人UR5后,2014年,库卡发布第一款七轴机器人,此后,ABB,发那科相继推出了协作机器人,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协作机器人的浪潮。

这股浪潮来到中国大概在2015年,根据亿欧智库报告,2015年开始国内厂商开始发布协作机器人,2017年新品发布显著增多,智昌、节卡、遨博、镁伽等机器人企业都开始了在协作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近日,节卡机器人华南分公司落户深圳,据华南分公司总经理雷张辉介绍,节卡机器人华南分公司定位于华南及东南亚市场运营中心,集商务、研发、技术服务、培训为一体。这一战略举措意味着,节卡机器人将正式进军华南协作机器人市场。


无论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四大家族”还是国内创新型企业,都争相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布局。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增速下行的大势下,协作机器人仍然保持高增速,这说明该领域处于上升阶段,这对于国产机器人企业来说,是否迎意味着迎来了打破国外垄断,实现逆势翻盘的机遇呢?

制造业“机器替人”成大趋势,华南地区需求日益增强

伴随着中国近年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政府大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对于“机器替人”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传统工业机器人在使用时,为了安全,需要围栏将其与人隔离,而协作机器人是一种可以安全地与人类进行直接交互与接触的设备。它拓展了机器人功能内涵中“人”的属性,使得机器人具备一定的自主行为和协作能力。相对于传统工业机器人来说,协作机器人安全、占地少、易用性强。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上,协作机器人适合应用于精密装配、检测、产品包装、拾取与放置、机床上下料等工作。这意味着在3C电子产业、食品加工、LED照明、新能源集中的华南地区,协作机器人发挥改善作用的空间很大。

雷张辉告诉亿欧新制造,节卡机器人华南分公司将主要聚焦在3C制造、LED、锂电、新能源等行业。在华东地区业务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即机械加工、汽车零部件加工等。对于机器人企业来说,在目标客户的聚焦上,需要与当地的特色产业紧密结合,针对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侧重。

据节卡机器人官网介绍,节卡协作机器人“小助”系列的优势主要在于:

第一,可以实现无线连接、远程协作;

第二,采用拖拽编程和图形化编程,具有零编程基础的技术人员可也可以使用;

第三,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以Linux脚本语言为基础,提供ROS驱动,便于系统的二次开发。


在具体行业应用上,以3C制造行业为例,该行业的特点是产品品种大多尺寸小、产品更新周期快、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需求量大、自动化装配的难度高。在这一行业现状下,3C产业由过去依靠人力驱动,向自动化、柔性化生产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就催生出了3C制造业对于智能化改造的需求。

协作机器人适合柔性生产,并能够快速进行二次部署,在SMT工艺取放、识别、转运,集成电路光学检测,电子设备装配站检测、装配等工序上可以起到替代部分人工的作用。

国产替代加速,协作机器人或将成为打破国外垄断的“切入口”

在机器人本体方面,过去我国机器人主要被“四大家族”:ABB、库卡、发那科、安川占据。但是随着技术本身进步,机器人也在朝着更强的感知能力、柔性控制、网络协作等方向发展。中国在感知、认知等技术方面创新氛围和资本环境较好,与国外起点接近。这意味着,国产机器人在新技术方面替代国外机器人有很大机会。

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国外机器人价格昂贵并且在后续维护上流程较为繁琐。随着国内机器人技术的进步,国产协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拖拽编程和图形化编程,具有零编程基础的技术人员也可以使用,而价格却远远低于国外机器人。另外,在本地化实施上,国产机器人也逐渐占有优势。

在资本层面,根据国内部分协作机器人融资情况发现,国内协作机器人融资轮次大多以A轮为主,处于成长初期向稳定期过渡的阶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节卡机器人2014年成立后,到2019年已经完成B轮融资,另外,镁伽机器人2016年成立后,到2019年已经完成C轮融资,这两家企业发展速度在同期成立的协作机器人企业中较为迅速。


资本的支持,也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据了解,节卡机器人目前正在进行协作机器人人机混合智能算法的研发、高性能一体化关节的迭代研发、虚拟仿真系统和应用包的研发、视觉和力觉感知系统的迭代研发、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远程系统的开发等。

大部分协作机器人于2017年左右发布后,经过近两年的市场检验,已逐步开始量产,并且对于国外产品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国产替代”作用。尽管,在具体性能、可靠性还有稳定性上还需要持续接受市场检验。但目前,无论是在政策、资本还是技术方面,都迎来了比以往更好的发展机遇,国产机器人的发展值得行业抱有更多的信心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