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笔者曾到北京卢沟桥附近一家企业参观“柔性加工系统”时,目睹整个车间空无一人,高质量的产品源源不断诞生的场面,不禁感慨:“无人加工是好,但不符合中国国情。工厂都不用工人了,就业问题不就更不好解决了吗?!”

然而现如今,“机器换人”时代来了。据《经济日报》报道:广东省正式宣布将在2015年至2017年,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并挑选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工厂培育建设试点”,准备3年内投入9430亿元用于工业技术改造,推动“机器换人”在制造业领域常态化。

可以说,处于转型升级中的中国,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人口红利消失、用工成本提高,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多、劳动强度高导致招工难,产业转型升级等因素,都成为大规模“机器换人”的动力。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刚刚闭幕,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对职业院校提出的严峻挑战。“机器换人”的常态化也应该引起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首先,简单技能的操作被机器人所替代已成趋势。据东莞第一家民营“无人工厂”相关领导介绍:“‘无人工厂’压缩用工的数量可以达到90%的水平。”在“无人工厂”建成后,仍需要一些软件系统、中后台管理人员,预计不超过200人;若按目前手工操作水平来计算,需要的工人将超过2000人。

其次,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必须提升到新的水平。据“机器换人”企业反映,现在最为紧缺的就是机器人维护保养人才,机器人的故障率大概在1%,不仅机器人制造厂家缺人手,不能及时维修;而且目前职业院校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也很滞后,最关键的是这方面的人才往往要达到本科学历水平才实用、好用。

最后,职业院校必须创新办学理念精准培养技能人才。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其中的核心是中国“智”造+中国“质”造,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将走向高端水准。职业院校必须闻风而动,创新办学理念和育人标准,实施教学改革和教法创新,提升师资水平和教育科研,为社会和企业精准培养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