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苹果产品代工巨头富士康科技集团四年前曾高调宣布启动“百万机器人”项目,如今该项目却进展缓慢。分析人士认为,技术突破难和资金需求大是影响工业机器人在富士康普及的两大现实原因。不过富士康总裁郭台铭也表示,富士康对发展机器人战略有坚定决心,相关计划不会停止。

  雄心勃勃的“百万机器人”计划

  据统计,富士康科技集团的员工总人数接近120万人,其中大陆员工超过100万人,仅深圳就超过40万。巨大的人力资源成本和2010年发生的员工“14连跳”事件促使富士康加快转型步伐。2011年7月,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宣布,未来3年内将新增100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

  根据规划,富士康2011年有1万台机器人,2012年达到30万台,2014年的规模达到100万台。郭台铭向记者解释了富士康“机器人战略”的三层含义。

 

  首先,机器人将用于“协助”而非“替代”人类。按照他的设想,未来在某些车间,机器人将扮演生产的“主角”。它们可能出现在抛光、打磨、镭射打标、焊接、喷涂等多个作业岗位。与人类相比,它们更适合在易燃易爆等危险环境中作业。

  其次,这些机器人不会外购,而是由富士康自主研发制造。目前,富士康拥有机器人制造硬件、关键零组件、软件、系统集成以及远端遥控等五项技术。早在2007年,自动化机器人事业处就已成立。

  第三,多数机器人适用于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岗位,其智能还将不断提升。眼下,这些机械手的智慧仅相当于3至6岁的人类,富士康对此设定了更高的目标,希望设计师能将更多的人间智慧写成程式,转化成机器人的头脑,使其智慧等同于18岁的人类。

 

  “百万机器人”计划实施受阻

  外界普遍认为,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涨、改善工人工作环境、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人均生产效率这四大原因是富士康大力推动机器人发展的现实原因。

  不过,距郭台铭当时提出的宏伟目标已经过去三年,富士康的这一计划实施并不顺利。前国家863机器人项目组长王田苗表示,据他了解,富士康使用机器人只有三四万台。

  富士康一位内部人士认为,实现百万数量难度较大,原因首先在于技术突破。“富士康属于机器人制造领域的"后起之秀",并非其专业和特长。此外,制造机器人要受高制造成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国际也无大规模应用。因此"百万"的实现得有个过程。”他说。

  富士康山西晋城工业园区一位人士则分析说,目前,富士康研发出的部分“机械手”已经在晋城工业园区得到应用,但由于尚未完全掌握机器人制造的核心技术,因此数量一时还上不来。“这些机械手本身是成熟的,它们多从事简单的机械运输、污染环境下作业等工种。尽管机械手的弯转可以达到360度,但仍然达不到人手那样的灵活程度。”他说。

 

  而在一些分析人士看来,巨额投资成本可能也是阻碍富士康推广机器人的现实原因。由于机器人所应用的工种不同,制造成本也有所区别,约在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不等。

  “如此大规模造机器人,投入的资金自然不是小数目,而作为企业需要考虑资金回收成本,也要考虑到相关生产线工艺流程的改变。”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一位副会长认为,机器人不是通用的,需要不同零件和不同程序,尤其富士康为IT企业代工,更需要考虑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分析认为,资金是富士康一大制约因素。除了制造成本之外,机器人使用期间的维护保养费用以及技术变革更新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也是无可估量的。预计建立自动化工厂所需的资本相关年度开支至少需要21亿美元,甚至可能超过100亿美元,而富士康此前的资本开支一直维持在30亿美元左右。


  机器人计划不会停止

  郭台铭近期对记者表示,富士康研发的“机械手”尚未达到像人类手指那样的熟练、灵活程度。富士康正在开发下一代机械手臂,机器人的研发需要很多科技配合,光学机械、电子电控、传感、软件等技术都会被用于其中,“明后年应该有突破”。

  郭台铭还表示,对发展机器人战略有坚定的决心。他说,机器人工业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也是富士康迈出的重要一步,“机器人不是取代人力,而是改变人力结构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郭台铭看来,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这是中国制造业向世界发出的一个信号。中国要成为“制造业王国”,成败之举在于把“人口红利”变为“头脑红利”。

 

  他说:“机器人发展前景广阔。设计机器人不仅可供工业用,还可用于商业、医疗、老年人护理等多个领域。随着网络云端科技的发展,机器人可以与人类互动,会有带着感情的机器人问世。”为此,富士康正在寻求技术支持。